上一章介绍了河东柳氏,本文介绍同样出自河东的裴氏一族。
与河东柳氏文星璀璨不同,河东裴氏在政治上地位更加显赫。从魏晋到隋唐,这一家族共走出59位宰相、59位大将军,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传奇!
一、河东裴氏的起源与早期发展
【01】姓氏渊源与早期迁徙
据传,河东裴氏出自上古时期的风氏,是颛顼帝的后裔。颛顼的后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,被舜帝赐姓赢氏。伯益的后代非子,替周孝王养马有功,封于秦地,成为秦国始祖。非子的一个旁支被封到“裴乡”(今山西闻喜裴城),其后人遂以“裴”为氏。
之后经过长期繁衍,裴氏分为三支,分别居住于河东、燕京和西凉等地。但考察其谱系源流,皆出自闻喜之裴氏,故有“天下无二裴”之说。
【02】河东扎根与家族崛起
河东裴氏的发端始自后子鍼,此人是秦景公的胞弟,因遭人构陷逃到晋国避难,晋平公将他安置在“同川之裴中”(今山西闻喜裴柏村一带),赐他十顷田地,并因邑命氏,称他裴公。
后子鍼最终返归秦国,而他在晋国所留下的后代,便发展成了之后的名门望族——河东裴氏!
裴柏村位于今山西闻喜县城东二十五公里的礼元镇,因地处黄河之东,故古时称之为河东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裴氏家族,也自此以“河东裴氏”闻名于世。
河东裴氏开始崭露头角是在东汉时期。汉顺帝时,裴晔官居并州刺史、度辽将军。他返回家乡闻喜时途经高阳里,但见此处山水相依、古柏参天,便将全家搬迁于此,以裴姓为首,以柏树为名,由此诞生了“裴柏村”。从裴晔起,裴氏家族在河东地区牢牢扎下了根,并逐渐发展成当地望族。
东汉永平年间,裴遵出任敦煌太守,他“教民耕战,威震西陲”,形成了“子弟通经,部曲善战”的边地豪强模式。裴氏家族开始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展现出非凡才能。
到了曹魏时期,裴茂公的四个儿子裴潜、裴徽、裴辑、裴绾成为家族分支的重要人物,奠定了裴氏家族“三房五支”的基础。
裴潜被尊为“中眷裴”之祖;裴徽曾任冀州刺史,人称“裴冀州”,其长子裴黎这一脉在西晋末年流落西凉,之后在西凉做官并发展壮大,被称为“西眷裴”;裴辑一脉,则自其重孙裴开、裴湛后发展成一个世家大族,因多居燕赵之地被后世称为“东眷裴”。这三大宗派,成为后来河东裴氏的主要分支。
二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东裴氏
【01】魏晋时期的迅速崛起
河东裴氏的崛起始于魏晋,在这一时期,裴氏家族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,家族地位迅速提升。
曹魏时的尚书令裴潜,冀州刺史裴徽,以及裴辑在当时并称“三裴”,是河东裴氏三大宗派的开创性人物。
西晋时崭露头角的裴秀,因辅佐司马炎称帝有功,官拜司空,位居三公。除了是把理政的好手,他还精通制图,由其所创“制图六体”原则,为后世地图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。所著《禹贡地域图》18篇,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地图学的专著,因此被誉为“中国制图学之父”。
裴秀的儿子裴頠,也是一位杰出人物。提出了著名的“崇有论”,是位与玄学相抗衡的唯物思想家。
当时的河东裴氏人才众多,与另一个显赫大族琅琊王氏并列于世。
【02】南北朝时期的多元发展
南北朝时期,河东裴氏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继续发展壮大。这一时期,裴氏家族的发展重心依然在北方。整个十六国、北朝时期,河东裴氏在北方的动荡与民族纷争中,星散搬迁,流徙四方,在艰难中保持着发展势头,被誉为"三河领袖",社会地位不减,从而为隋唐时的鼎盛奠定了基础。
南北朝时期,河东裴氏在文化史上值得称道的是裴启的《语林》,以及“史学三裴”。
《语林》反映了汉魏两晋之际的世态人情与社会风貌,为《世说新语》之先声。
“史学三裴”,指的是裴松之、裴骃和裴子野。裴松之为陈寿的《三国志》作注65卷、博采群书,史料翔实,流传千古,开注史之先河。
裴松之的儿子裴骃为司马迁《史记》作注,写成《史记集解》80卷,流传于世。
裴松之的曾孙裴子野,撰写编年体《宋略》20卷,其叙事、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《宋史》水平。
这三部著作均影响非凡,永垂后世,因此裴松之、裴骃、裴子野被称为“史学三裴”。
此外,裴氏家族在这一时期还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法学家等。如著名的法学家裴政,在断狱时因“用法宽平,无有冤滥”而深得民心。参与制定《开皇律》,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。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为此高度评价:“今之律,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也”,足见其影响之远。
三、大唐时期的河东裴氏
【01】唐朝政治舞台上的裴氏家族
隋唐时期是河东裴氏发展的鼎盛阶段。在隋朝以裴矩、裴仁基、裴蕴、裴政、裴世清、裴镜民和裴虔通等人为代表的河东裴氏对于隋朝的统一大业,以及法制、经济、民族关系、对外关系和促使暴隋灭亡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,并为它在唐朝的鼎盛发展开辟了道路。
唐朝建立后,河东裴氏迎来了家族发展的巅峰,有唐一代289年时间里,河东裴氏一共出了17位宰相。不仅如此,节度使、将军、都督、尚书、刺史等高官要职,更是一茬一茬,连驸马都出了10个。毫不夸张地说,在大唐那个年代,哪里有官做,哪里就有裴氏族人。有学者统计,李唐一朝,史籍上有名字可查的裴氏族人高达600余人。大唐,不愧是河东裴氏最为辉煌的时代!
李渊从晋阳起兵得到了时为晋阳宫监的裴寂鼎力相助,裴矩则在窦建德失败后携传国玺、举山东之地降于大唐,因而位至检校待中,兵部尚书。裴寂与裴矩后来同为唐高祖宰相,形成了裴氏家族鼎盛时期的第一个高潮。
武则天执政期间,河东裴氏有四人任相,即裴炎、裴居道、裴行本、裴谈。裴炎因阻止武氏篡唐惨遭杀害,裴居道是高宗外戚,也被武则天登基时处死。裴行本屡遭酷吏陷害,几致于死,后流徙岭南。裴谈命运稍好,武后在巩固了政权后,启用裴谈诛杀酷吏索元礼、来俊臣等人,用以平息民愤。可以说,河东裴氏为维护李唐的统治,付出了血的代价。
进入开元盛世,裴氏家族又出了两位宰相、四位尚书。安史之乱后,大唐盛世不复,裴氏家族面临巨大挑战,但在史籍中仍随处可见裴度、裴休等宰相的身影。
【02】大唐裴氏杰出人物代表
开国元勋裴寂,字玄真,蒲州桑泉人(今山西临猗),出自河东裴氏西眷房。隋末任晋阳宫监,与时任太原留守李渊交往密切。后来李渊于太原起兵,裴寂全程参与其中,并辅佐他入主长安、平定天下。李渊登基后,拜裴寂为尚书右仆射,封魏国公,他也就此成为河东裴氏在唐朝的第一位宰相。
文武双全的儒将裴行俭,字守约,绛州闻喜人,出自河东裴氏中眷房。隋左光禄大夫裴仁基次子,少时勤奋好学,以门荫成为弘文馆生员。太宗贞观年间,以明经中选入仕,担任左屯卫仓曹参军,被大将军苏定方看重并传予兵法。
他文武兼具,为大唐边疆稳定做出过巨大贡献。上元三年(676年),参与防御吐蕃;后设计俘获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,因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,同时身兼文武两职。
他善于培养选拔人才,曾提拔过程务挺、王方翼、刘敬同、李多祚、黑齿常之等名将。所创“长名姓历榜”以及“铨注”等方法,对后世选官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调露元年(679年),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、阿史那奉职起兵作乱,裴行俭率部彻底荡平东突厥残部。永淳元年(682年),突厥十姓可汗车薄起兵,裴行俭统兵出征前病逝于长安延寿里,终年六十四岁,高宗李治追赠其为幽州都督,谥号“献”。
开元贤相与漕运改革家裴耀卿,字焕之,绛州稷山人(今山西稷山),玄宗时期宰相。自幼聪敏,考中童子举,历任迁济州刺史、宣州刺史、冀州刺史,拜户部侍郎,迁京兆尹。
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,裴耀卿授黄门侍郎、同平章事,迁侍中,成为宰相,封赵城侯。天宝元年(742年),拜尚书左仆射。天宝二年(743年)去世,追赠太子太傅,谥号文献。
裴耀卿无论任地方官还是做朝中宰相,都非常注重简约,不搞繁文缛节,尽量不打扰百姓。开元十三年(725年),裴耀卿担任济州刺史时,玄宗要去泰山封禅,济州是必经之地。此处地广人稀,裴耀卿亲自安排,一切从简,沿途所设驿站,唐玄宗都很满意,认为是东巡所历十几个州安顿最好的。
开元十四年(726年),黄河决口,沿河州县因没有接到朝廷修堤的诏令,不敢擅自动工兴修。裴耀卿却认为不奉命即不抢救的行为不是至公之道,率众抢救堤防,并亲自参与劳役。工程未竣,接到朝廷将他调任宣州刺史的命令,他担心影响河堤工程,没有宣布调职消息,直至河堤竣工才悄然而去。济州父老十分感激,给裴耀卿立了功德碑。
出任宣州刺史期间,裴耀卿提出了全国范围内漕运改革的思路和方案。唐代建都长安,京城所需粮食相当一部分要从江南转运。由于“漕路多梗,船樯阻隘”,加之江南水手不熟悉黄河河道,且漕运方式落后,年运量远远不能满足京城需求。
为解决朝廷面临的粮食问题,裴耀卿提出了一个新鲜而又大胆的“漕运”改革议案。他建议疏浚水道,沿线建置“仓储”,实施“节级转运”,分段漕运。他两次上呈奏疏,倡导漕运改革,终于引起玄宗关注。不久,拜裴耀卿为黄门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充转运使,全权负责漕运事宜。
接到受命后,裴耀卿在黄河沿岸建置了河阴、集津、三门三个大粮仓,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万石,节省运费30万缗。有人劝他将省下的钱上交朝廷以示功劳,他却奏请唐玄宗将这笔钱充作朝廷向百姓购买粮谷的费用。
裴耀卿治理黄河堤防留下美名,推行漕运制度改革替国家节省了巨额开支,无愧一代贤良!
中兴名相裴度,字中立,出自河东裴氏东眷房。祖父裴有邻,曾任濮州濮阳县令。父亲裴溆,曾任河南府渑池县丞。唐德宗贞元五年(789年),高中进士科,又于贞元八年(792年),登博学宏辞科。
裴度坚守正道,辅佐唐宪宗李纯实现了“元和中兴”。出任将相二十余年,荐引李德裕、李宗闵、韩愈等名士,重用李光颜、李愬等名将,史称其“出入中外,以身系国之安危、时之轻重者二十年”,被时人比作郭子仪。
裴度一生最为人称道的功绩是平定淮西之乱。宪宗元和十年(815年),成德节度使王承宗、平卢节度使李师道,分别派出刺客刺杀主张削藩的宰相武元衡,同时指使他们杀掉裴度。武元衡不幸遇难,裴度身受重伤幸免于难。之后,裴度接替武元衡成为宰相,亲自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,以功封晋国公,世称“裴晋公”。
裴度任相历宪宗、穆宗、敬宗、文宗四朝。韩愈、柳宗元、白居易、刘禹锡都曾撰写诗文颂扬他的功德,他的一些事迹,被编成传奇小说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
晚年裴度因宦官专权而被排挤出朝廷,开成四年(839年)正月,文宗下诏准许裴度返回长安,授官中书令。裴度因病不能入朝谢恩,适逢三月初三上巳节,文宗宦官赐给裴度诗一首:“注想待元老,识君恨不早。我家柱石衰,忧来学丘祷。”并随诗附亲笔书信,表达了对裴度的关怀和期望。
文宗的亲笔信刚到裴度家门口,裴度便已逝世,享年七十五岁。文宗听到裴度逝世的噩耗,惊悸悲痛了很长时间,下诏追赠裴度为太傅,谥号文忠,停朝四日。
改革能臣裴休,字公美,河内济源人,祖籍河东闻喜,唐朝中后期宰相。出自河东裴氏东眷房,自幼聪明好学,品行端正。于唐穆宗长庆年间考中进士,历任监察御史、右补阙、史馆修撰、中书舍人、户部侍郎等职。
裴休是宣宗朝时期宰相,他的政绩主要是整修漕运,实行漕运新法十条。还制定了税茶之法十二条。这些改革措施有效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,增强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。
裴休不仅是晚唐名相,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。擅长楷书、行书,其书法风格刚劲有力,结构严谨,被誉为“裴体”。裴休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、李商隐等人交往密切,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造诣。
晚年信奉佛教,对佛教经典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。其子裴文德曾出家为僧,法号法海,是著名的金山寺高僧。裴休家族中人才辈出,侄子裴澈在僖宗时期也担任了宰相之职。
清廉俭朴的宰相裴坦裴坦,字知进,出自河东裴氏东眷房,唐懿宗咸通年间,由山南东道节度使升任中书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成为宰相。
裴坦任相期间,致力减轻百姓负担,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。他为官清廉,生活简朴,从不追求奢华享受,深受百姓爱戴。裴坦的清廉俭朴在当时的官场中显得尤为可贵,他虽身居高位,却始终保持着节俭作风,是晚唐时期难得的清官。
【03】河东裴氏在唐朝的整体影响
在政治上,河东裴氏与李唐皇室关系密切,据裴氏家谱统计,有唐一代裴氏家族中有皇后三人、太子妃四人、王妃两人、驸马二十一人。这种姻亲关系使裴氏家族在朝中拥有了更多的影响力与资源。
在军事上,裴氏家族涌现出一批杰出将领,如裴行俭、裴度等,为维护唐朝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在文化上,裴氏家族人才辈出,涵盖文学、史学、哲学、书法、艺术等多个领域。如裴松之、裴子野在史学上的贡献,裴行俭、裴休在书法上的成就,裴度在文学上的造诣等。
在经济上,裴氏家族成员如裴耀卿等人通过改革漕运制度,提高了粮食运输效率,减轻了百姓负担,促进了经济发展。裴休通过改革茶税,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
除此之外,裴氏家族非常推崇“自立求功者荣,因袭获爵者耻”的精神,不论富贵贫穷,都把教育作为唯一出路。这种重视教育的传统,使裴氏家族在科举制度,不断涌现出优秀人才。
四、五代及以后的河东裴氏
【01】唐末衰落与五代延续
河东裴氏的衰落始于唐末,特别是朱温在建立后梁政权过程中制造了骇人听闻的“白马驿之祸”惨案,裴氏家族共有114名大小官吏或被杀,或被贬,给裴氏家族带来了沉重打击。
唐昭宗天祐二年(905年),朱温为了纂唐,不能容忍始终维护唐廷的裴氏大族首要人物,先将裴枢、独孤损、崔远、陆廖、王薄、赵崇、王赞等30余人逐出长安,而后在白马驿尽行杀害并抛尸黄河,内中还有裴威,裴野、裴林、裴格、裴练等裴氏众多族人。
唐朝灭亡后,进入五代十国。这是一个战乱频繁、政权更迭不断的动荡时期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河东裴氏家族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。然而,逆境中的裴氏家族仍然走出了后梁宰相裴迪、后晋宰相裴皞,展现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。
【02】宋元明清时期的转型与延续
宋元明清时期,随着科举制度的普及和门阀制度的终结,河东裴氏逐渐从政治舞台的中心退居边缘。然而,裴氏家族并没有因此而消失,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转型与延续。
金元时期,裴满氏(女真化裴氏)控制解州盐池,通过“盐引制”转型为商业集团。裴湘在汴京创办“万卷堂”书肆,成为科举教辅出版业的开创者。裴宗愈参与王安石变法,主导市易法在河东路的实施。
明清时期,裴氏家族虽然不再像唐朝那样显赫,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。裴氏族人在各个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,如裴宗锡在清朝乾隆年间出任河道总督,在治理黄河上政绩卓著。
【03】裴氏家族的现状
进入现代以来,河东裴氏已经分散到全国各地,但裴柏村仍然是裴氏家族的发源地和精神家园。
裴柏村全村常驻人口据说历代没有一次超过1000人,但裴氏家族却出过59个宰相和59个大将军,以及各行各业的顶级人才。这是一个奇迹,又是一种必然。
毛主席曾在1958年中共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期间,率领与会代表游览武侯祠。在看了由裴度所撰写的诸葛武侯祠堂的碑文后,评价说:“裴度是唐朝宰相,是山西闻喜人。闻喜县是中国历史上出宰相最多的县,出自闻喜的宰相多是裴氏家族。裴氏家族千年荣显,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。”
如今,裴氏家族后代遍布世界各地,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认同。每年都会有来自海内外的裴氏族人回到裴柏村寻根祭祖,参加各种文化交流。
五、河东裴氏的文化遗产与现代价值
河东裴氏能够绵延两千余年,长盛不衰,其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家训和家风。裴氏家训的核心是“重教守训、崇文尚武、德业并举、廉洁自律”这16个字。
除了正向激励,裴氏家规中还有反向震慑:凡贪官污吏,死后均不得葬入祖坟。这条红线,严禁族人子孙触碰。
不能说裴氏不出贪官污吏,但确实极少。大奸大恶之人,更是几乎没有。历代正史中,被立传的裴氏族人大约105人,除了北朝的裴景颜、唐朝的裴延龄等四、五个佞臣外,都可用“廉洁自律”来形容。一个家族出这么多的高官,却能大抵保住廉洁的门风,很不容易。
河东裴氏从春秋时期一个地方氏族,成长为中古时期的顶级门阀,再转变为现代的文化符号,其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,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,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。
河东裴氏的成功,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、历史机遇和家族文化,但最根本的是其重视教育、德才兼备、廉洁自律的家训家风。
河东裴氏的历史告诉我们,一个家族的兴盛不在于一时的权势与财富,而在于代代相传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。只有重视教育,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,保持廉洁自律的品格,家族才能长盛不衰。
(图片来自网络)
如何选择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