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句出自《人民日报》2022年12月9日发布的金句摘编,原文为:"人生漫长,晴雨交加,但若是心怀热爱,即使岁月荒芜,亦能奔山赴海,静待一树花开。" 该表述以气象万千的自然意象,勾勒出人生旅途的跌宕与希望,成为官方媒体倡导积极人生态度的标志性话语。
"荒芜"一词既指物理空间的贫瘠,更暗喻生命阶段的困顿——可能是职业瓶颈期的迷茫,或是理想与现实落差带来的失落感。但诗句强调:这种荒芜并非终点,而是重塑生命力的契机。如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风沙侵蚀,却在岁月沉淀中焕发更深刻的美学价值,人类亦能在"荒芜"中积蓄破土的力量。
"山海"在此超越地理概念,成为精神图腾的象征,山的维度:代表需要攀登的挑战,如科学家攻克技术难关时的执着,或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的坚持。海的维度:象征包容与探索,如同郑和下西洋时"欲耀兵异域,示中国富强"的开放姿态,呼应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融的必然性。这种奔赴不是盲目冲刺,而是如《徐霞客游记》所载"达人所之未达,探人所之未知"的探索精神。
展开剩余63%诗句暗含东方哲学"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"的智慧:如同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岛培育杂交水稻时,需经历数万次实验失败,最终在坚持中迎来产量突破。敦煌研究院用70年修复2000余平方米壁画,让"数字敦煌"项目得以永续保存文化遗产,印证"慢即是快"的发展哲学。
孔子"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"的坚韧,在此转化为对热爱的执着追求。例如,张桂梅校长在云南深山创办女高时,面对资源匮乏与质疑声浪,仍以"我本想拯救一代人"的信念坚持,最终让2000余名女孩走出大山,这种精神与诗句内核高度契合。海德格尔"被抛入世"的命题在此得到积极回应:尽管生命初始带有偶然性(如出生环境、天赋差异),但通过"奔赴山海"的主动选择,个体能重构生命意义。
"即使岁月荒芜,亦能奔赴山海"以诗性语言解构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。它提醒我们:生命的丰盈不在于征服多少山峦,而在于能否听见内心的韵律;文明的进步不在于抹平差异,而在于构建让万千"平仄"共生的包容空间。在这个加速主义盛行的时代,这种哲学恰似一剂清凉散——让我们在仰望群山时,更懂得如何走好脚下的路。
发布于:福建省如何选择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