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师,我的学生不想再听导游拿麦克风讲解了。”
“这次我们要的不是‘带学生出去玩’,而是真正有启发、有反思的学习之旅。”
这是几位国内重点中学的带队老师,在联系新加坡接待方时提出的原话。
过去几年里,研学旅行从“新鲜事”逐渐变成了各大中小学的常规安排。但市场上也逐渐出现了一些“批量化”问题:行程千篇一律、讲解形式单一、体验感缺失。
而要真正做好一场海外研学,尤其是落地在新加坡这种教育与文化都高度国际化的国家,没有精细化设计的接待团队,是无法支撑起这份“学术与文化兼顾”的高标准的。
这一次,我们跟随**新加坡金溪旅行社(G K TRAVEL PTE LTD)**的策划团队,了解他们如何从“地接方”转型为“教育合作方”,用专业与细节,完成一场又一场让老师、学生与家长都认可的高质量研学。
展开剩余76%一、什么样的行程,学生愿意主动分享?
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在金溪接待的多个中学研学项目中,学生们在返程当天朋友圈最常发的,不是合影照,而是“做出来的东西”。
比如:
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艺术工作坊,学生们尝试用环保材料制作主题画框,主题是“我眼中的城市”; 在科技馆的编程实验室,分组挑战用Micro:bit编写简单交互灯光程序; 在“未来城市中心”,模拟投票决定环保预算分配方案,并进行现场英文辩论。这些活动,不是“站着听”,而是“动手做、动脑想、动情讲”。
“我们设计每一站的原则就是:你回家愿不愿意讲给父母听?”金溪团队说。
于是,“看行程单”变成了“看作品”,“被安排”变成了“我参与”。
二、研学的核心,不是安排,而是连接
研学之所以不同于旅游,不在于景点数量,而在于是否能构建“教育连接”。
金溪团队在每一次研学项目启动前,都会深入与国内校方沟通几个关键问题:
学校所在地区的教育侧重点(理工?文史?国际理解?) 学生的年级与知识结构 老师期望学生此行后能产生的“反思与成长”维度 是否希望与新加坡当地学生互动?对语言环境有无要求?以今年三月接待的湖南一所重点中学为例,该校侧重数理学科,研学团队为他们设计了:
与新加坡理工学院联合开展的数学建模比赛; 参访樟宜机场的空港物流中心,探索数据与算法在航空分流中的应用; 邀请新加坡华文班学生共同参与“数学文化探究”小课题。这样的安排不仅令师生满意,还获得家长群体在朋友圈转发,“这才是真正的研学。”
三、老师不再辛苦地“维稳”,而是成为“共创者”
传统研学中,老师往往要分身处理安全、行程、纪律等琐事,疲惫不堪。而在金溪接待的行程中,老师们第一次感受到“我是教育本体的一部分,而不是活动保障人员”。
这是因为:
所有行前沟通由金溪项目助理对接,细化至每节课内容、班车调度表、过敏饮食清单; 每日安排简洁明了,留出“空白时间”,让老师与学生有自由互动空间; 课堂环节邀请老师一起担任观察员或点评嘉宾,而非“旁观者”。“我们从头到尾都感觉这是一场‘合作办学’,而不是‘买服务’。”——一位江苏中学校长如是说。
四、真正的落地感,来自本地旅行社的“文化熟悉度”
很多人以为,研学接待重在“教育背景”,但真正能让学生感知“跨文化”,往往来自生活的边边角角。
金溪旅行社作为本地团队,对“新加坡的日常文化肌理”有天然优势:
在安排小印度街区考察时,安排学生探访香料市场,收集样本设计“记忆气味”展板; 在马来甘榜文化营地,让学生用马来传统布料制作环保手提袋; 在午餐时间插入“南洋饮食”小讲座,讲解从娘惹文化到华巫融合的演变。这种“文化置入式”教学,不再依赖教材或讲义,而让学生在“生活中发现教育”,在“行走中体会多元”。
五、结语:当研学回归学习的本质,它就有了穿透力
我们曾问金溪的项目统筹:“你们怎么看待自己在研学项目中的角色?”
他答得很直接:“我们不是接待者,而是内容协同者。”
这也是未来研学接待的趋势:旅行社不再只是操作单位,而是教育内容实现的场景工程师。
他们负责让一张张行程单背后,真正落地的是学生的感受、老师的教学愿景与家长的期待。
新加坡金溪旅行社(G K TRAVEL PTE LTD)没有喊口号,但他们以一种“在地人的教育视角”,为来自中国的每一位学生搭建起“走出去”的第一课。而我们相信——真正好的研学,是学生回家之后,还想继续讲的故事。
发布于:新加坡如何选择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